盐城太阳能资源丰富,在太阳能发电项目开发中,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能源开发的关系?
在盐城太阳能发电项目开发中,平衡生态保护与能源开发的关系需从规划设计、技术应用、生态修复、制度保障等多维度切入,结合当地湿地生态、生物多样性及土地利用特点,探索可持续的开发模式。以下是具体路径及实践方向:
一、科学规划:严守生态红线,优化空间布局
生态敏感区严格避让
盐城拥有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、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核心区,需通过空间遥感监测和生态评估,明确禁建区域(如丹顶鹤栖息地、麋鹿保护区核心区)。光伏项目选址优先避开天然湿地、森林植被覆盖区,重点布局于盐碱地、滩涂复垦地、采矿废弃地等生态扰动较小或已退化区域,减少对原生生态系统的破坏。
案例参考:在盐城东部沿海盐碱地开发光伏项目时,可利用原有晒盐池、养殖塘等低效用地,通过 “光伏 + 渔业”“光伏 + 储能” 模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,避免占用生态功能完整的湿地。
分层分类开发模式
高生态价值区:如东台条子泥湿地周边,禁止开发光伏项目,以生态保护为主,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周边社区参与保护。
低生态价值区:针对已开垦的农田、撂荒地,采用 “农光互补” 模式,光伏板下种植耐阴作物(如中药材、牧草),实现 “板上发电、板下种植”,既保护耕地功能,又提升单位土地收益。
工业退化区:在废弃盐田、矿区推行 “光伏 + 生态修复”,通过光伏板遮阳减少地表蒸发,促进耐盐植物生长,逐步恢复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。
二、技术创新:降低生态扰动,提升协同效益
柔性光伏技术应用
采用轻质化光伏组件(如薄膜太阳能电池)和可调节支架,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物理压制。例如,在芦苇荡等湿地边缘区域,支架高度提升至 3 米以上,为鸟类迁徙、水生动物活动预留空间;光伏板间距扩大至 5 米以上,保障自然光照和通风,维持植物群落自然演替。
生态友好型施工工艺
免开挖桩基技术:替代传统开挖式基础,采用螺旋桩、预制桩等工艺,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,降低施工期水土流失风险。
清洁能源施工设备:使用电动机械、氢燃料车辆替代燃油设备,减少施工期碳排放和噪声污染,避免对周边野生动物造成干扰。
多能互补与循环系统
结合盐城 “风、光、水、储” 资源禀赋,构建风光储一体化项目:光伏与风电互补供电,配套建设储能电站平滑电力输出;光伏方阵内建设小型人工湿地或雨水收集系统,收集的雨水用于周边植被灌溉或生态补水,形成 “能源开发 — 水资源循环 — 生态维护” 的闭环。
三、生态修复:全周期保护,强化补偿机制
施工期生态防护
划定施工边界,禁止越界作业,对施工便道两侧进行植被隔离保护;
施工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回用,严禁排入周边河流、湿地;
施工结束后及时清运建筑垃圾,恢复地表植被,优先选用本地草种(如碱蓬、芦苇)进行生态重建。
运营期动态监测与修复
建立生态监测网络,在光伏园区内布设水质监测点、鸟类观测站、土壤墒情传感器,实时监控生态指标(如地下水水位、植被覆盖度、物种多样性),一旦发现指标异常,立即调整运营方案(如减少灌溉量、优化板间植被种类)。
针对光伏板下土壤可能出现的局部退化问题,推广 “微生物 + 植物” 修复技术:接种耐盐微生物改良土壤结构,种植固氮植物(如紫花苜蓿)提升土壤肥力,逐步构建稳定的草本 — 灌木生态系统。
生态补偿与社区参与
按项目收益比例提取生态补偿基金,用于周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修复、野生动物救助及社区环保教育。例如,每兆瓦光伏装机容量每年提取 1000 元,专项用于丹顶鹤栖息地植被恢复。
鼓励当地农户参与光伏项目运维和生态管护,通过 “光伏管护员”“生态巡查员” 等岗位设置,将能源开发收益反哺社区,增强居民生态保护意识。
四、制度保障:完善政策体系,强化监管协同
生态准入与退出机制
制定光伏项目生态负面清单,明确禁止开发的生态敏感区域和限制开发的阈值(如植被覆盖率低于 30% 的区域方可开发)。对违反生态保护要求的项目,建立强制退出机制,并追究开发主体的生态修复责任。
跨部门协同监管
建立由生态环境、自然资源、能源、农业农村等部门组成的联合监管平台,实现项目审批、建设、运营全流程信息共享。例如,在项目环评阶段,需征求林业、水利等部门意见,确保符合湿地保护、防洪安全等要求。
绿色金融与标准认证
引导金融机构对生态友好型光伏项目提供绿色信贷贴息、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等支持,对通过 “生态光伏” 认证的项目给予电价补贴倾斜。同时,探索制定《盐城市生态光伏项目建设标准》,明确植被保护、生物通道设置、生态监测等量化指标,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。
五、典型模式借鉴:“光伏 + 湿地保护” 的盐城实践
以盐城某光伏项目为例,其位于沿海滩涂退化区域,通过以下措施实现生态与能源双赢:
布局优化:避开勺嘴鹬等濒危鸟类迁徙路线,光伏方阵采用 “行列式 + 间隔带” 布局,保留 30% 面积的原生植被带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。
技术创新:采用透光率 20% 的光伏板,保障板下碱蓬、芦苇等植物正常生长;设置高度 4 米的鸟类迁徙通道,通道内安装仿生树桩供鸟类停歇。
生态监测: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建立湿地生态监测站,实时监测鸟类种类、数量及植被变化,三年监测显示,项目区鸟类种类从 12 种增加至 28 种,植被覆盖率提升 15%。